“你为什么不点饮料啊?” 我的队友问。 那是小学棒球联盟的比赛结束后,我和我所有的二年级队友一起在一家餐馆里庆祝。 他们都点了各种各样的可乐、雪碧和橙汁,而我只点了一杯水。 从小,每当我的家人出去吃饭时,我们从不点饮料,所以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每个人都喝饮料。 水就够了,点饮料不是浪费钱吗? 但我所有的队友似乎也奇怪为什么我在这个庆祝时刻只喝水。 

快进十年后, 我和同一群孩子正在讨论上大学的事情。

 “你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兼职工作?” 我问我的好朋友亚伦。 

“我正在努力存大学学费,我准备申请学生贷款并自己付学费。” 

“你父母没帮你付钱吗?” 我问。

 “不,他们说我要么找份工作,要么自己付大学学费。” 

我当时傻住了。 我的父母从来没向我提起过关于大学学费的事,我以为每个家庭父母都会帮孩子付大学学费。

在融合了中美文化的成长过程中,我觉得这两种文化之间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他们对金钱的看法。 我的中国父母,以及我的华裔朋友,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似乎都与我的美国朋友花钱和管理财务的方式不同。 经过多年的反思,我觉得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解释了两国之间金钱观的差异。 总体而言,中国人在金钱方面更节俭、更注重面子、更有集体意识,而美国同时则更挥霍、不太注重名誉、更个人主义。 应该指出的是,我试图将两种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大的普遍趋势,并且这些结论并不代表每个人。 我认为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存在普遍差异。我期望分析这些差异可以让我们所有人重新评估我们的金钱观,并可能产生习惯和价值观的改善。

让我们从每种文化的金钱哲学开始。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往往有面向未来的经济价值观,比如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存更多的钱。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受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的影响,对未来进步往往抱有更高的信心。 因此,“你需要花钱才能赚钱”这句话在美国文化中相当盛行,导致人们更倾向于及时消费,甚至为未来预支金钱。 从这些态度来看,中国人比较节俭,而美国人则比较挥霍。

这些不同的文化态度也导致了国家和个人的差异。 世界银行官网显示,疫情前一年美国国内总储蓄仅占GDP的18.6%。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9年,中国国内储蓄总额占GDP的44%。 有趣的是,中国和美国的储蓄和支出之间的差异似乎确实存在。 例如,我的父母和许多其他中国父母一样,每当我们去购物时都沉迷于折扣和优惠券。 Costco 之旅通常不再是我们想要什么,而是更多地关注我们在购物时通过折扣“节省”了多少钱。 根据我的经验,我的美国朋友并不像中国家庭那样痴迷于折扣。 此外,我的一些美国朋友有每年去度假的家庭传统,借此花掉年度预算的剩余部分。 当我告诉妈妈这件事时,她大笑地说:“噢,怎么能这样! 如果他们把所有积蓄都花在度假上,那么他们不就没有积蓄了吗! 他们会给孩子什么? 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怎么办? 他们会做什么?”

两种文化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我妈妈是中国人节俭传统的倡导者,她对勤奋预算和仔细规划财务的重要性的看法是正确的。 在全国范围内,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背负着学生贷款的债务,一半的美国人有某种信用卡债务。 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相应比例要低得多。 这表明节俭的金钱观念可以帮助你摆脱债务,这是一件好事。 然而,我确实认为许多中国人同时也忽视了花钱购买体验来提高生活质量的好处。 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些不打折的东西,为什么不在预算范围内购买呢? 同样,在家庭度假上的消费可以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回忆,即使会让你你的积蓄变少,这也可能是值得的。 所以我相信在两种文化之间取得平衡将会是最好的方法。

在大多数日常用品上,中国人也通常比美国人更节俭,但在提升自我形象的事情上则不然。 中国有句谚语:“人要脸,树要皮”。在中国文化中,面子与一个人的公众形象和荣誉密切相关,面子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 为了赢得“面子”或他人的尊重,你必须保持他们的尊严,同时避免尴尬并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免失去在同侪或社会中的社会地位。 所以,面子这个概念如此重要,用钱换面子就成了首要目标。 因此,中国人经常在公共场合购买奢侈品,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社会上其他人的认可,以保护自己的面子。 这可以是任何引人注目的商品,例如房屋、汽车、晚餐、昂贵的衣服、手提包或珠宝。 当面对能提升地位的物品时,中国人的消费态度往往更加自由,有时甚至达到鲁莽的程度,这与对其他普通物品的节俭原则相有矛盾。

在美国,虽然也存在炫耀性消费的概念, 但和中国人相比,强度要小得多。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总结了美国精神,他说:“我没有责任成为他们期望我成为的人。 这是他们的错误,不是我的失败。” 因此,美国人往往不太愿意仅仅为了个人形象而花费大量金钱。

关于面子文化,我更认同美国的哲学,即不在乎别人的想法。 虽然我承认面子这个概念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也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但过分强调面子会导致社会上人与人互相攀比的恶性循环。 极端的版本会导致人们成为别人认可的奴隶,这似乎是一种悲惨的消费财富的方式。

最后,财富在中国被认为更具有集体性,而在美国则被认为是个人的。 这些观点可能源于中国历史上以家庭为最小单位的组织方式,整个村庄也是一个共享资源的单位。 没有比家庭更小的单位了。 相比之下,在美国,个人就是王。 社会的设计是为了让个人能够实现他对幸福的追求。 在金钱问题上,这些差异产生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在中国,餐馆的账单通常由一个人买单,他“请所有人吃大餐”,而在美国,账单几乎总是分成个人的部分,各付各的。 这一小小的差异反映出,在中国,参与晚餐的每个人,即使是陌生人,都被视为一家人,或者为一,所以应该只有一个人买单。 在美国,即使是自家人也通常会分摊账单,因为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视为独立的个体。

对于家庭和朋友中的所有金钱问题也是如此。 大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会根据需要,不受限制地来回汇款,例如送侄子上大学或为祖父母支付医疗费用。 在帮助朋友或熟人时,中国人一般不会要对方付钱,无论自己多么困难。 但在美国,朋友之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比如汽油费,要求分摊是很正常的,双方都不会太在意。 再者,差异源于中国人的观点,即人们属于一个集体,所有的付款和债务都由许多人共同承担,而在美国,你不想与他人分担债务,因为每个人都是完全自给自足的 个人。

将金钱视为集体或个人的观点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我觉得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与中国人的“共享资源”概念脱节,导致更浅薄的联系和家庭观的丧失。 将金钱视为共享可以让人满足于照顾有需要的人,并让有需要的人得到家庭和社区的支持。 一般来说,将资源视为共享会给聚会带来温暖和人情,因为每个人都意识到他们是在比他们更伟大的整体的一部分。 是的,集体资源共享确实有缺点;例如感到为每个人提供服务的压力、感觉对他人有亏欠、以及因某人没有支付其应负担的份额而生气。 但完全放弃这种集体的财富方式,比如父母和孩子每次分摊餐厅账单,确实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景象。时不时与他人分享财富有助于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将我们与所爱的人更紧密地联合。

最终,我认为两种文化在金钱价值观方面可以多多互相学习。 从节俭到挥霍,从炫耀性消费到不顾别人的认可,从共享资源到个人资源; 两种文化价值观的综合会促进金钱观的改进。 现在,当我去餐馆时,有时我会点一杯冰冰的可乐,一边喝一边微笑。 每一天,当我开开心心地走下Magill Walk时,我都很感激我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支付了索思摩学院的学费。

发表回复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简体中文

Don't Miss